纵观互联网发展的20余年,时代的潮水汹涌澎湃,1998届校友陈丽辉就像是湍急潮水中行驶的小船,被推着前进,他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1998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刚起步,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梦工场”。彼时,广东民族学院(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受到就业市场的极大欢迎。从岗顶数码城到太平洋电脑城,从科韵路广州数码港到动漫集群,多少IT人才投身这一新兴产业,他们贡献的青春与才华,推动着我国互联网科技一步一步做大做强。
陈丽辉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留影
陈丽辉,1998年从“民院”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幸运地抓住时代机遇,成为互联网建设大军的一员。从IT新人到网络工程负责人,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他一路走来无不踏踏实实、充满激情、创新求变,一晃便是20年。
20年,足以谱写一首青春之歌。工作之余,陈丽辉坚持写作,他以“质朴、醇厚、坦诚、平易”的待人接物为原则,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现在读来,他以“我笔写我思”,文章诗句波澜起伏,读之有声有色,思之启人心智。是的,平凡之处,陈丽辉的执著写就了属于自己的非凡赞歌。
激情燃烧:IT骨干顺势而为频传佳话
“拨号上网”、“地球村”、“局域网”……互联网技术转瞬即逝,这要求从业者必须适应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回顾过去,陈丽辉认为,只有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自我充实自我调整,不畏挑战,方能迎“变”而上。
毕业之初,陈丽辉凭借着大学期间打下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泡在机房中磨砺出的软实力,成为一名网站开发的技术人员。当时,许多大型企业、政府部门都急需向外界传输信息,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络宣传窗口。
他一边工作,一边钻研前沿理论,以此丰富网页开发技能。很快,他的努力得到肯定。他被指派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州市天河区税局等政府部门开发网站,得以在后续的工作中参与并推动了广东各级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年代属于敢于向上突破者,于时势于个人,亦是必然。在软件开发期间,陈丽辉观察到公司的系统集成部门的工作更能锻炼人,于是便常常向硬件部门的同事请教技术问题,同事们在公司里搭建测试环境时,他也在一旁细心观察,这种“偷师学艺”让他很快掌握了要领。
在前景的引领下,陈丽辉主动申请转岗,成功转入系统集成部门开始和硬件打交道,并由此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工作3年后,他凭着扎实的工作经验,成功进入大型公司京华网络,并作为技术骨干,全程参与2001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主会场--天河体育中心的主体网络工程的建设和运动会期间的网络运行保障工作。
为确保运动会网络工程万无一失,陈丽辉从现场布线的基础工作开始就参与其中,后期的网络设备联调工作更是一丝不苟。骄阳似火,他鼓足干劲投入,挥汗如雨;月上柳梢,他仍醉心于技术攻坚,近乎痴迷。回忆起那段经历,他笑称:“每一个场馆留下的汗水都是我们奋斗的印记。”
在运动会开幕前,他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网络布置并调试无误。整个运动会期间,他们在一线督战,提供实时的运维服务。当赛事圆满落幕,他和同事们的努力获得了广东省体育局和监理公司的一致好评。面对褒赞,陈丽辉谦虚道:“能为全国盛会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倍感荣幸!”
“互联网寒冬就要来临,IT人要保持滚石上山的勇气。”IT前辈的话一直激励着陈丽辉,驱使他一直保持IT人应变迎难的敏感和勇气。
随着互联网行业服务的发展逐渐趋向个性化,设备增值服务也成为IT领域的新兴理念。陈丽辉从政府部门开启IT服务采购计划中意识到“服务是有价值的。”随着设备市场的饱和与透明化,他猜想个性化服务将是互联网行业的一片新蓝海,有偿技术服务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
2006年,陈丽辉放弃工程部负责人一职,转入公司新成立的增值服务部门,尝试销售服务工作,对他来说,这是全新的学习领域,也是更大的自我挑战的平台。2007年至今,增值服务销售、设备销售、人才外包和软件定制开发服务,陈丽辉全流程参与,这样一位销售总监,多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光纤热度”和“网络宽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销售还需要自己编织和维护人际关系网,不单是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
20年属于一个人宝贵的青春,20年也正是我国互联网多元发展的关键期,陈丽辉看着许多同行来了又走了,他始终坚守,无论是钻研前沿技术,还是拓展增值服务,看似默默无闻,却正折射着现在网络发达、服务多元、市场价值突飞猛进的科技成就背后每一个参与者的价值。
诗情燃烧:公交车诗人的精彩字符
“遍地染清辉,虫鸣伴我归。”初秋晚间微凉,陈丽辉坐在摇摇晃晃的公交里,对月写下这首《五律·秋夜晚归》,又是一个加班加点的夜晚。陈丽辉拖着疲惫归家,但常年与文字相伴,他选择豁达地拥抱生活,以文字自我宽慰,对生活报之以歌,正如其诗末尾所唱“人生知苦乐,处处笑声肥。”
是的,他一手写得代码,一手写诗歌。他的“诗友”戏称他为“公交车上的诗人”。
作为广大“钟摆族”中的一员,陈丽辉工作在广州,生活在佛山。每天清晨,他从佛山出发,搭乘公交前往广州上班,奔波两地,日而复始。从2010年改乘公交上下班起,他就开始在手机上创作,在诗歌相伴下,看似漫长的两个多小时转瞬即逝。
“刚开始是想打发时间,后来却是上了瘾。”人群喧哗、车声轰鸣,陈丽辉沉浸在一人一屏的世界中,忘却了时间,诗词未毕,站点已达。为了与IT人“提笔忘字”的通病作斗争,陈丽辉还坚持用手写输入,虽车程颠簸但笔耕不辍,九年下来在公交车上创作了近50万字的作品,其中诗词1000多首、对联3000多副,还有杂文散文等等。这位公交车诗人名副其实,他的故事都藏在文字中。
陈丽辉透露,早在初中时,他参加校园作文大赛的获奖经历就在心中埋下了文学梦的种子。大学期间,偶然翻阅到的华语诗坛泰斗洛夫和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诗集,更是一下子俘获了这个理科男的心,他手不释卷地品读,一遍遍抄写,当时效法创作的小诗还被刊登在杂志上,只是不久后,作为职场新人忙碌于工作也就停止了写作。
2008年,戒烟后的陈丽辉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便重拾写作,没成想这一提笔竟唤醒心中阔别多年的文学梦,公交车也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阵地。这些年,陈丽辉的老乡、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的一句话“读书养性,写作练脑。”一直激励着他坚持创作。
陈丽辉的作品登上《羊城晚报》
多年来,陈丽辉的作品散见于报刊,他亦曾与诗友共同出版诗集,近期更是有了新的收获。2019年11月他的词入围由《羊城晚报》和广州市宣传部共同组织的再赋新词《望江南·广州好》大赛的五十强,其作品饱含深情,朗朗上口:
广州好,最是踏芳枝。遍地春风吹又早,满城花雨落还迟。追梦正当时。
作品经推荐刊登上《羊城晚报》,尔后再被谱成曲广为传唱。“在10月时,在上下班的路上写了三阙词,刚好碰上诗社鼓励我们投稿参赛。”陈丽辉没想到,上班途中偶得的诗句竟有给他带来意外惊喜,“回想起来倒是有些无心插柳的感觉。”
阅读和写作是陈丽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下班的路上他总书不离身。路上所作,他经过归整和修改之后放到个人公众号上与诗友等交流,也会写在家中客厅的小黑板上和孩子探讨分享。他坦言,文字拓宽他感知与思考世界的角度,他希望自家孩子也能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做一个正直、诚恳、能独立思考的人”。
寄情母校:“民院人”始终关注“广师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毕业二十周年之际,1998届计算机科学系的老同学们相约期行重返母校,拜会恩师亦感受校园“一草一木的深情”。在一同欢聚之时,觥筹交错之间,陈丽辉好似又回到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纪。他挥笔写道:
梦境依然,念想千回,民院书声沾满袖;
芳华不老,情怀万种,花城景色待诸君。
1998年,陈丽辉从广东民族学院毕业(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至今离开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已二十年有余。他虽几易工作,但巧合的是每一家公司都在母校方圆5公里之内,冥冥之中好似有股力量将母校和他紧紧联系在一起。2001年就职于京华网络时,公司与母校不过隔路相望,茶余饭后,他总爱回到母校走走。置身于校道,与来来往往的师弟师妹一起,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听着他们探讨学业上的困惑,陈丽辉仿佛看到了当年一腔热血的少年,勤勤恳恳地奔波于图书馆和机房之间。
陈丽辉在”校友之家“接受采访时,比划着还原述说中的场景
“民院”这座知识城堡装载了这个山村孩子到广州追梦的一片热忱,也因那份少年热血,对未来的热情憧憬,让他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这个谱写着他的奋斗之歌、青春之歌的地方,让他毕业多年,依旧魂牵梦绕。
“祖国·母校·我”这份永不分割的情怀一直藏在这位“民院”学子的心中。2019年暑假我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长征路上话初心”系列报道,陈丽辉就是其忠实粉丝之一。这20年来,除了通过官方微信和官方网站上等浏览母校动态,他一直默默守候在母校身旁,关心她的重大发展。从“民院”到“广师大”,他最为直观地感受到无论是校园面积还是办学规模都在扩大,专业设置越发丰富、校本部占地拓宽的同时(现称“东校区”),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都发展起来,河源校区也即将招生办学。见证母校的蓬勃发展,作为校友的他感言:“无比自豪。”
回首二十年风雨,如今漫步校园,看这一草一木的变化,梦境依然、芳华不老,在重拾青葱岁月的记忆之余,陈丽辉也为母校题诗一首,以感恩母校栽培:
七绝·敬题母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六十年前树起旗,
嘉名几易换新姿。
书香更比花香盛,
白发青春一首诗。
他在事业中磨砺、半生阅历练就一双慧眼,所以他的作品,总能透过文字显现出更深一层的意蕴;他在文字中浸润,滋养出一份赤诚,所以他的工作,总赢得多分赞誉与信任。这些之于他,就像年轮的增长,不张扬,也不外露。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一个“真”字贯穿一生。如此的性情中人,平凡又伟大,陈丽辉用行动谱写着自己的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今后的岁月中,他和IT作伴,与文字为伍,潇潇洒洒,继续自己的“IT”“诗意”人生!
校友档案
陈丽辉,河源紫金人,1998年从我校计算机科学系毕业,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职场初期,曾负责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网络增值部相关工作;直至2007年,转入CISCO产品代理公司负责产品销售管理,后转入广州一家IT外包公司,任销售部负责人,迄今近十年。
佛山校友联络处供稿
采写:赖秋菊(文学与传媒学院18新闻1班) 慕英子(文学与传媒学院 18新闻1班) 叶玉丽(文学与传媒学院 18新闻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