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积累,七年的奋斗,让他从一名普通专科生成长为广州米袋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用多年的沉淀与准备换来了现在的成就。他,就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2012届校友吴永乐。

厚积薄发,未来可期
2017年到2019年,两年的呕心沥血,吴永乐(联合)创立的米袋软件公司规模一步步扩大,员工增至五十多人,业务涉及软件、小程序开发、公众号及智能制造等方面。在这两年里,公司从无到有,靠的不仅仅是市场和政策的眷顾,更是吴永乐和他的团队持之以恒的努力。
起初,公司承接的业务繁杂,利润空间狭窄,“米袋”仅能满足温饱,但永乐和他的伙伴们没有放弃。他们坚信自己能成功,把信念镌刻在夜以继日的奋斗之中,不断精细化承接的业务,在实践中飞速成长,既提高了公司的业务水平,又获得了行业的信任,其发展目标也从“单纯地获得商业利润”逐渐升华,自觉承担起“引领传统行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型”的社会责任。
如今,随着公司规模和业务的增长,“米袋”开始寻求自我升级,主动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自主研发。其中的两款明星产品:“筋斗云驾培”软件和智能养猪系统饱受赞誉。“筋斗云驾培”软件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驾培的软件服务商,是广州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驾培管理软件。智能养猪系统这个项目是让永乐最为难忘的。他感叹道:“刚开始做这个项目是很辛苦的,项目框架架构之前要去猪场实地考察,了解需求,掌握流程,这样子才能使系统的体验度更好。而猪场大多都在山区,我们去年大概跑了二十个猪场左右,有些猪场甚至连网络都没有覆盖到,有些饲养员嫌麻烦也太不愿意操作app,这个过程就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的小伙伴都熬过来了。”说到这里,永乐嘴角不自觉露出了欣慰的微笑。确实,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智能养猪系统”的试点正在逐步增加。
据永乐说,现在公司正在孵化其他几个项目,他希望通过这些基础的积累和尝试,从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点点努力,一步步前进,一滴滴汇聚。“米”积小成多,“袋”越来越鼓,米袋软件公司未来可期。
勇于实践文体开花
梦回大学,2007年,吴永乐来到了广州,开始了他为期五年的大学生活。
起初,永乐作为一名专科生,他的起点并不高,读专科三年后,他和所有同级一样,面临一个问题:是要通过专插本考试继续学习呢还是直接步入社会?在中国移动的三个月实习期中,他找到了答案:“我还要再回去学习、深造。”就这样,他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专插本备考,“那个时候,基本一个班都在备考,整个学习氛围还是很好的,只要专心复习,这个考试也没那么难!”永乐感叹道。所幸,他成功考取了本校,又开始了他的求学道路。

大学期间的吴永乐活跃于学校的各个运动赛场上。谈到大学的课外生活,永乐说:“我中学期间经常参加体育训练,因此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定向越野队、足协、击跆道等,因为在学院体育部需要带运动队训练,所以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去运动场。印象比较深的是冬天比较冷,早上五六点很难起床,要做10分钟的思想工作才起得来。”作为班上的体委,他除了积极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次提早准备好运动器材,策划组织比赛项目,还经常带动身边朋友去运动。当被问到这些运动带给自己的收获时,他说:“参加运动结识的这些人其实对我之后的创业帮助都很大,包括现在我们每周都会去踢球,但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感兴趣就去参加了。”。
问及大学期间有没有做一些兼职的时候,吴永乐笑了笑,说:“大学的兼职还挺多的,做过家教兼职,大概二十块钱一个小时。也做过帮人家卖电脑、装电脑的兼职,卖一台电脑提成是一百到两百。其他一些兼职会比较琐碎一点,我们学校对面有很多IT公司,我会去那里打一些散工。”
大二学了专业课后,吴永乐开始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之类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他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些想法:学习开发,然后去做软件工程师。但与此同时他也纠结着:“学技术会比较枯燥,而且整天对着电脑写代码我也觉得很无聊。”就在纠结之时,他得到了一个实践机会,有位老师带着他们去做了一个校企合作的项目,永乐回忆道:“那时我们做了一个平台,叫“今日校企”,校外企业可以把任务发布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这个平台上接这些任务做。那个项目给我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我之后创业的启发也很大。”这些实践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灵活运用,同时也提升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
五年的大学生活,吴永乐狠狠地把握这不短不长的时间,寻找自己的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积极实践。无疑,他再次向我们证明了,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
初出茅庐筚路蓝缕
2012年,吴永乐从学校毕业,正式步入社会。毕业后的他去了一家企业工作,和在校时相对比,在企业工作的职业性、规范性更强。另外,企业对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要求也很高,除了每天上班都要考勤打卡以外,工作导向性也很强。在企业工作的那段时间,不仅让他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也让他认识到IT技术领域的核心依旧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是相对薄弱。
于是,在2013年,吴永乐决定出来创业。他说:“中国的国情不同,基于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情况以及我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最后决定创业。”起初,他是和中大的同学一起创办一家软件公司,公司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从3人发展到200多人,公司业务稳步上升,由于他想在互联网+软件服务领域深耕,于是在2017年离开原公司并独自创办了米袋软件有限公司,专注互联网+软件服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孵化。
公司创办最初,首要面临的两大难题就是企业生存问题和人才缺乏的问题。永乐回忆道:“我也不是富二代,所以那时候创业主要靠自己筹钱,就是接项目赚钱。接到了项目之后就要考虑人才问题了,比如我们写代码,要怎么去挖掘人才,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在采访中,永乐还提到,给公司起名叫“米袋”的原因就是要确保大家都有米吃,“在前面三五年我们主要做好现金流和技术、人才梯段的储备,等这个米袋装满了之后就会做一些投资和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产品。”
毕业以来,七年的时间里,从进入外企工作到与朋友合办企业再到自己单独创业,这些历程给永乐带来的除了经验的累积,还有通过不断创业凝聚的一个三观一致的核心团队,以及对未来更清晰的认知。
心系母校共创未来
说到这些年同母校的联系,吴永乐笑了笑,说:“平时联系还是蛮多的,有一些专业上的交流,我会去给我们学校计科院的师弟师妹给予一些关于大数据的开发和指导,偶尔也会回学校做青创比赛的评委,平时有空还会组织球队一起回去踢球。”学校领导和老师、师兄师姐,这些年来给予了他很多的指点和帮助,最重要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才储备,还给公司带去了一定的资源。对此,永乐一直感恩在心。
而谈起对于学弟学妹未来规划提供建议的时候,永乐也谈了许多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现在正处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好上课,夯实基础。而处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要主动做好规划,如果这时候还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就从大二暑假开始去做多一些尝试,到了大四才能更好的去应对就业问题,未来也会更明朗。
吴永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着一定的关注,当说到有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课的偏见时,他表达了他的看法:“学生自己要明确自己的未来方向,只有当自己的思维达到一定层次,思想才能更开阔。现在的自己没能运用到这些知识,所以才会觉得它们没用,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去学习这些知识时,就没有时间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他还谈到目前大学生频繁跳槽这一现象产生的绝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对于自己未来目标的不明确,针对这一现象,吴永乐表明,跳槽是很正常的,如果自己的价值在选择平台发挥不出来,得不到成长,待遇不好,这是可以有更好选择。但如果自己还处于迷茫状态,就先呆在原地沉淀,这样或许才是更好的成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迷茫时不断去尝试,寻找兴趣的同时保持好习惯,他还勉励大家保持终身学习和运动的精神。最后,希望师弟师妹们能保持热爱,保持勇气,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在未来的路上,稳步前行,大放异彩。
谈到学校建设方面的建议时,吴永乐对于母校更名的事情感到非常自豪。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让他深深感受到母校在这几年的变化和发展,她看到了广师大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这也是激励他前进的一个重要精神推动。他希望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能为母校做出贡献。作为一个工科学生,他也建议学校学院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给师弟师妹们,开拓眼界,巩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吴永乐离校多年仍牵挂着母校的发展,对广师大有非常多美好的回忆,对于母校的殷切祝愿,他把它们放在了心底,对于师弟师妹们的建议指引,他滔滔不绝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对于未来,他有着他的方向,而我们也从他的过往经验里,得出属于我们的新规划。
撰稿:
张慧敏(文学与传媒学院18新闻2班)
李嘉玲(文学与传媒学院18新闻2班)
罗美美(文学与传媒学院18中师4班)
邱琪琪(文学与传媒学院18中师4班)
通联与指导:计算机科学学院 杨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