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十六年教坛耕耘 静待桃李花开

时间:2020-03-09

李倩倩,2003届计算机科学系校友,佛山校友联络处成员,贝特·卓然学科英语教育机构(简称“贝特”)创始人。她于2003-2005年在私立华联学院任辅导员一职;2006-2018年就职于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先从事辅导员工作后转为专职教师,讲授计算机课程,在职期间攻读了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现在华南理工大学进修工商管理学。她所创办的“贝特”教育机构在佛山当地开设三家分店,在校学生达千人,中外教师共四十名。

 

 

即将立冬,广州的热潮已经褪去了一些。广师大午后的阳光正好,新修缮的校门气势恢宏,远处隐隐约约传来《运动员进行曲》和铿锵有力的口号声,绿树、红花,林荫……这里的一切显得生机盎然。

身着鹅黄色条纹上衣和牛仔裤的李倩倩,好似一位古灵精怪的少女,她温柔俏皮的语调,灿烂的笑容,明媚得让人移不开眼。事实上,这是一位已经毕业16年的校友,这个午后,她回母校“赴约”,只为讲述属于她的“教坛故事”。

2003年从母校毕业后,李倩倩投身于教育行业,再无离舍。她感言:“从一开始的迷茫不安,到热爱坚守不离弃,我时常想起母校育人理念、师德师范,伴随我16年,此般热爱愈来愈浓。” 

 

李倩倩回到“校友之家”接受采访

 

初涉教育:三尺讲台 就此结缘

2003年,李倩倩从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初涉职场,却是个“愣头青”。

在学校里,李倩倩只想着把专业学好,对未来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当“毕业”二字摆在她面前,她开始“感到不安和迷茫”。她心想,也许自己更适合也更喜欢纯粹的校园工作环境,在同学的引荐下,李倩倩顺利来到私立华联学院担任辅导员。

初来乍到,李倩倩跟着前辈处理琐碎的工作,也磕磕碰碰地学着处理人际关系。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包揽了学生衣食住行的大小问题,如何平衡师生关系也成了她的必修课。

“台下的学生,只比我小一岁,可想而知,我没法立住‘严师’的威信和形象。”回忆想起往事,李倩倩忍俊不禁。要怎么做才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李倩倩为此抓破脑壳,甚至怀疑教育事业是否适合自己。

彼时,公务员考试热潮已经掀起,李倩倩也不例外,加入了“国考”大军,边工作边考试,期待改变现状。尽管如此,李倩倩照常走访学生宿舍,与同学聊天,帮同学解忧。由于年纪相仿,将心比心,半年下来便与同学们熟络了起来。她的方法不多,用好“真诚”二字诀,处理学生工作愈发得心应手,越发享受。然而,她的“国考”梦一再遭遇滑铁卢。事实告诉她,赶紧收心坚持做好教育这个行业。

2005年,李倩倩回到家乡佛山,在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任辅导员一职。

已颇具经验的李倩倩,工作得心应手,同学们被她的纯粹和真挚所感动,迷途的同学受她引导而归返。曾经,一位同学因身体饱受“癫痫”折磨,加上家庭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常常郁郁寡欢。李倩倩尤为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和她谈心,将窝在宿舍的她带到课堂上。这位同学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至今依旧感恩在人生低潮时期,有“倩姐”拉一把。历届的毕业学生也时常与“倩姐”联系,每次举办同学会也特意安排在佛山。学生们的敬重与喜爱,让她收获满满。

做好辅导员工作后,李倩倩主动转型,以此拓宽职业规划。2006年,她在职攻读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2008年,她顺利从辅导员转为专职教师,这一做又是近十年。十几个春秋,从懵懂到执着,从执着到着迷,李倩倩认为,从一开始,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确实容易找到教师岗位,而后来,却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做好这份工作,不负与同学们一年又一年的缘分。

 

创业教育:以爱为名 责任在身

2009年,李倩倩迎来一个新的身份——母亲。身为教师的她,在悉心照顾孩子的生活之余,也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

2011年,李倩倩着手为两岁的儿子豆豆寻求英语教育机构,当她走访每一所培训机构,看见的都是孩子们在枯燥地背单词、学语法,完全脱离了语言环境学习英语。这种教学方式与她心中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她希望孩子能在贴近全英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摆脱传统的英语教育的束缚。

作为母亲兼教师,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决定在佛山开拓专业英语教育的全新市场”,说干就干,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佛山开设全外教的接轨国际的英语教育机构——“贝特·卓然学科英语”(简称“贝特”)。为创办好“贝特”,李倩倩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协助管理,一同搭建公司架构。自此,李倩倩便整日穿梭于学校、家、公司三地。

众所周知,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很快“贝特”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公司刚起步,迫于管理运营的压力,职业经理人接连跳槽。最糟糕的时候,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一声招呼没打,工资也不要,直接丢下“贝特”逃了。

没有一丝喘息的时间,缺乏经验的李倩倩只好一人强撑起“贝特”,并连忙寻找下一任职业经理人。“贝特”在高层动荡中遭受重创,教育受到影响。为保证教育质量,不违创业初心,在接下来的几年,李倩倩潜心向职业经理人学习,自我增值,直到胜任“贝特”的管理工作。

李倩倩直言,除了内部管理问题,“贝特”还面临最致命的难题——招生问题。没有人知道“贝特”提出新式英语教育是在做什么,没有学生自然也没有营收,在创业的第一、二年,月均营收不到十万元,面对公司的开支不过杯水车薪。李倩倩只能不断自行垫付,保证“贝特”教育课程的正常开展。为了让家长了解并接受“贝特”的教育理念,李倩倩和推广团队在人群熙攘街头分派传单,跟着课程老师为家长作讲解,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做宣传,可佛山街头,却鲜少有人愿意为一张传单停留。

无论是创业,还是职业,都离不开专注与责任。在员工眼中,全然不见李倩倩身为老板的架子,在她自己心中,只是一个凡事拼尽全力的创业者、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李倩倩再次将职业精神展现在创业中,用真诚感染团队,主动求新求变,改进教育课程,推出有效宣传……事无巨细,日积月累,她始终在坚持。

2014年,李倩倩的“贝特”真正摆脱了入不敷出的困境,运营上了轨道,渐渐在佛山市场站稳脚跟。是什么支撑着李倩倩迈过一个个艰难时刻?“大概是一股热情、一份责任和家人不变的精神支撑。”她笑着道。

 

李倩倩和她的学生游玩“长隆”

 

爱在家庭:注重陪伴 更重体验

每一天,天蒙蒙亮,透过厨房的玻璃门可以看见,李倩倩已经在厨房忙碌开来。

随着“贝特”的稳定,各项事务只增不减。李倩倩常常因为工作上的事忙碌到凌晨,可多年形成的生物钟依然让她6点准时的出现在厨房里,为家人和孩子准备早餐。

李倩倩游刃有余地切换不同角色,忙碌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注重家庭教育。在育儿上,她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孩子要放养”,“放”指的是“Do whatever you want to do”;“养”则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李倩倩经常鼓励豆豆多尝试感兴趣的事情,陪他一起画画和滑雪。今年,李倩倩和家人一同前往澳门看赛车展,豆豆关不上话匣子,一路上与家人分享他的快乐体验。其实早在豆豆五岁的时候,李倩倩和他一起去美国参加夏令营。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李倩倩起初还担心豆豆会抗拒和不安,但转眼间豆豆就和外国小朋友聊天、踢足球,打成一片。

在开放式教育下,豆豆的思维和个性随着一次次的尝试而变得开阔、开朗。今年七月,豆豆在没有爸爸妈妈陪伴下去美国游学。“我们都觉得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李倩倩欣慰地笑着,语调中透着自豪。只要孩子的安全出行有保障,其他问题交由孩子自己来处理。

李倩倩认为,过度的保护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该适度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在实践中获取课本得不到的东西。

李倩倩家尤为注重仪式感,结婚纪念日、家庭成员生日等重要日子,她都会提前告知孩子。这样的仪式感教育,让孩子觉得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仪式和浪漫很多时候是一种爱的表达,房子会旧,花容会褪去,但这种爱的传递,会让爱和幸福感更加浓烈。

在这样份氛围下,孩子们也在不经意间变得细腻、温和有礼。在一次的日本之行中,豆豆没有给自己买礼物,却给李倩倩带回她喜欢的抹茶味巧克力,“我从来没有告诉过豆豆我喜欢什么。”谈及孩子,李倩倩总露出幸福的笑,“虽然他很皮,经常令我生气,但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我觉得很幸福。”

随着二宝的到来和“贝特”教育事业极速发展,李倩倩感到分身乏术。2018年,她辞去大学工作,专注到“贝特”的教育上来。但无论是在教育的前沿还是后方阵地,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李倩倩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正如这十多年来她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爱未曾有过分毫消减。

 

后记:母校加油 学子自豪

李倩倩与教育结缘,教书育人,风雨无阻;她与“贝特”同行,起起伏伏,无怨无悔。广师大佛山校友联络处执行秘书长谢梓甄对李倩倩校友给予高度评价:她身兼数职,在各个角色中游刃有余地切换;乐观爽朗,将平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真诚负责,作为广师大佛山校友联络处成员,这些年寻找散落佛山各地的明珠,对部分校友更是照顾有加。

李倩倩则坦言,虽离开校园多年,仍时常关注学校的消息,心系母校发展。2019年是广师大的“大学元年”。采访接近尾声,她望着校门,感触有加:“借此次受访,衷心祝愿母校越来越好,广师大学子为您感到自豪。”

 

撰文

赖秋菊(文学与传媒学院 18新闻1班)

慕英子(文学与传媒学院 18新闻1班)

叶玉丽(文学与传媒学院 18新闻1班)

通联与指导佛山校友联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