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航是我校1998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小生活在粤北山区的他,儿时最大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许有心不怕迟,这个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梦想,在他不惑之年终于圆满实现:今年5月,母校研究生处给潘小航送来一份金光闪闪的聘书,他被母校聘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领域兼职研究生导师。
自从邂逅“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个专业,潘小航便与模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至今刚好20年,从学徒到师傅、从高级技工到总经理,尽管他的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但对于模具的情怀却始终未变。

谈寒窗:有一种情怀叫做不忘初心
位于天河区龙口西路的西校区是当今广州的繁华之地,周边商厦林立,奇货琳琅,处处都是接踵摩肩的人流人海。回忆二十年前的西校区,潘小航记得当时学校周边还有几块供人休憩的草地,人流也不如今日密集。当然记忆中的西校区少不得一份特殊而熟悉的“热闹”:因为坐落在广九铁路旁,每天呼啸而过的火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当年的大篷车,自然要比今天的“子弹头”更要“震撼”一点……
“知识改变命运”也许只是老生常谈,但对于山娃子潘小航而言,这是他信奉的真理。不过,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尽管潘小航刻苦学习,可高中阶段还是莫名其妙地掉了队,他最终没有考上自己心宜的重点大学。当时师范院校是免费的,自然备受家境一般的孩子们青睐。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潘小航一心冲着师范院校而去,最后填报了我校。“第一志愿专业是计算机应用,后来录取我的是工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我的第二志愿。”潘小航清楚记得当年填报志愿的情况,一次有意无意的应差阳错,就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大学时代的潘小航是学校里小有名气的风云人物:学习成绩长期名列前茅,还担任“班团支书”一职,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正是这出类拔萃的表现,让他顺利踏上就业之路。毕业后,他不断充实自己,2013年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裁研修班EMBA结业,2016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交流,目前还在北京大学东莞博雅商学院金融与投资研修班就读。
弹指一挥间,离开母校已经20年了。潘小航对母校的情愫如初。今年5月11日,他向母校机电学院捐赠了一批价值100多万元的塑料模具和冲压模具,并应邀为师弟师妹们作了“浅谈目前制造业的就业状况与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专题讲座。不是“科班出身”的潘小航万万没有想到,方下讲台的他俨然已成为学生偶像,不出几日就收到多份求职简历,有一位师弟还多次打电话告诉他说就业是非他的企业不去。同时让他更意想不到的是,几天之后他收到了母校的聘书,成为一名兼职研究生导师,圆满实现了儿时当老师的梦想。近几年,潘小航和他的几位企业家挚友一直是学校招聘会的常客,他每年为母校设置了专属实习和就业职位,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的教诲,也让“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代代传承。

谈事业:有一种信念叫做持之以恒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是投身机械模具行业整整20年的潘小航,对他专业所作的阶段小结。
时光回到1998年,潘小航如愿以偿进入一家港资五金冲压企业,从学徒做起,开始他的技术之路。当时,香港和台湾模具企业纷纷到内地投资,地缘和语言的天然优势,让珠三角成为模具企业的集散地,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技术流入,让中国模具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
模具专业对从业者最大的考验是“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在那个遍地黄金的年代,风华正茂的潘小航也有抵不住诱惑的时候。港资企业五年的从业生涯,为他增添了不少底气,他坚信一双巧手可以换来可观的财富和受人尊重的地位,于是2003年,他决定辞职创业。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半年之后,由于资金、资源、经验不足,他企业未能继续开下去,初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四年之后,沉淀已久的潘小航卷土重来,再次投身创业大军。他把自己的工厂开在拥有“国际制造业名城”美誉的东莞市。“当时东莞的模具产业发展蓬勃,几乎每家工厂里都有一个制模部门,为自己所生产的玩具或者塑料、五金制品等产品制造模具,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工厂从香港或者台湾总部派来的技术员手中,这些技术员所教授出来的学徒已成为当地模具产业的中流砥柱。”潘小航回忆创业时的情景说道。
最初,潘小航“像带小孩一样”手把手地操持公司的成立和运转,一切看起来似乎无比顺利,似乎成功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潘小航初出茅庐, 就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2009年曾经有两个月一张订单都没有,日子非常难过,差一点又翻了船。”潘小航说,“那时公司体量小、人员少、利润不高,就靠着两个大客户的订单挺过了难关。”2009年底,基础行业慢慢恢复过来。挺过金融危机后,凭着之前的积累和优质的技术,潘小航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多,逐渐平稳发展壮大。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公司颇具规模,事业蒸蒸日上,他的社会职务头衔也渐渐多了起来,如:广东省机械模具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博商会东莞同学会电子五金塑胶俱乐部部长等等。一些主流媒体也纷纷采访他的先进事迹。

谈技术:有一种精神叫做匠人精神
模具行业在多年的蓬勃发展中,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行业洗牌也在不断加剧,如何在一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寻找自己的蓝海?潘小航说了三个词:“专心、专注、专业”。匠人精神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二八”法则问题:也许只需要用20%的精力就可以做好一件产品80%的工序,而往往这件产品20%的工序,却需要花掉80%的精力。做产品必须精益求精,才能留住客户的心。
2011年,潘小航接到一个外国医疗用品商的订单,对方要求做一个医用橡胶产品的模具。“当时只在外国生产,但成本很高,对方想寻求中国的制造企业。”潘小航说,他们的模具最大的特点是模板很薄,平面度要求很高。最小的规格是500mm×500mm×5mm。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类似模具企业做过,他记得当时对方离开时那迟疑的眼神,一下子激起了他的挑战欲望。
“事实证明,光有热情是不够的,第一次按照常规制作很快就失败了。”潘小航说,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一次试验可以大致看看问题的难点在哪里。
第二次再下手,潘小航就有的放矢,“主要在于如何控制加工到5mm的模板厚度时,不发生变形。”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原材料出厂规格最薄的厚度都是16mm,通过我们内部检测分析,我们要求供应商先用切削设备加工成了厚度为8mm的薄板,然后用加工中心铣成5.2mm的厚度,再继续精细加工。
然而,切割到5.2mm的时候,模板还是发生了变形。当时所有人都劝我不要再坚持了。”潘小航说,“我的思维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我们一定可以。”第二次试验失败时,距离接下订单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是继续研究还是及时退出减少损失?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所有人见他都是摇头,“车间的工人也是一副放弃的样子。”然而他心里想的是:“别人做得出来,我为什么做不出来?”
后来潘小航又仔细研究,分析如何在保持平整度和精度上做文章。最后他发现在切削过程以及磨床加工时产生应力没有释放,还有加工余量的预留都有要求,同时控制变形。“再加上要用夹具固定,当模板铣到5.2mm时,要把它静置2天,减少它的应力,再用特殊的夹具夹起来,放在磨床上磨到规定的5mm”。潘小航说,这一次他们成功了,“最后模板平面度控制在0.02mm以内。最后组装试模成功。外国公司验收时,都表示非常惊叹,因为国内一些大型的模具企业都做不出来,而我们把它的成本降到了五分之一。”自此之后,这家外国医药公司对他的企业无比信任和佩服,至今一直保持合作伙伴关系。
2014年,潘小航接到了奔驰Smart从天窗到后尾塑胶线的模具生产订单,这是他的企业和国际一线品牌合作的好机会。然而好事多磨,这一单业务进展并不顺利:第一批样品出来后,他却发现天窗出现变形,尺寸达不到要求,于是这套模具只好作废。
当时工期紧张,如何迅速破局成为摆放潘小航面前的难题。他和他的团队仔细研究了每一个环节,与客户以及多家供应商进行了3次“头脑风暴”。每次会议结束之后,潘小航都会对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筛查,最后他终于找到突破口:“通过对材料、模流和数据的分析,我发现导致变形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缩水率估算不准确,以及变形的不确定性。”于是,他马上进行调整。果然,在经过“诊断”后,第二套模具很快就成功完成。后来,潘小航还对其中一项工艺申请了专利。
谈理想:有一种激情叫做超越自我
提起中国实体经济,每况愈下的形势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讲得大家都听厌了。作为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对于模具产业的未来,潘小航始终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模具是基础产业,是工业制造之母,虽然市场的洗牌不断,但始终会有一席之地。”
有人把模具行业说成是夕阳工业,毕竟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入行,他们更愿意到互联网为首的一些新兴产业去。对于人才的断层,潘小航也显得很淡定:“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实体经济始终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不过潘小航也坦承,近年来模具行业确实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人力租金等成本急剧上涨,同业恶性竞争越演越烈,同质化的过剩产品充斥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模具人,求变是惟一的自救手段。
回顾20年的创业路,潘小航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下一个20年,他需要开始从1到100的阶段,这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平台,一流的企业建标准。潘小航希望,他的企业要建设一个平台用来聚合行业的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同时,他要总结自己20年来创业的成功经验,从而制定一套行业标准,带领加盟企业走向未来。
刚过不惑之年的潘小航,有理想,有信念,有激情,有干劲,他和他的企业诚如母校校歌里的一句歌词:在成长中自强不息。